• 匿名
点击 179回答 1 2020-01-21 00:27

里仁卡铅-锌(铜、银)矿床

已解决 悬赏分:60 - 解决时间 2020-01-21 00:28
反对 举报 收藏
最佳答案
  • 匿名
支持 反对 举报 2020-01-21 00:27




里仁卡铅-锌(铜、银)矿床位于德钦县城西南平距约3.3km处,214国道(滇藏公路)从矿区南侧通过,矿区面积约2.0km2(图2-2),交通方便。

通过里仁卡一带的路线地质填图和矿区地质工作,里仁卡铅-锌(铜、银)矿床产于二叠纪陆缘火山弧带中,赋矿地层为下二叠统吉东龙组的上部层位(图2-8)。下二叠统吉东龙组主要为一套玄武安山岩、安山岩、安山质火山角砾熔岩、火山碎屑岩和砂岩、粉砂岩、砂质泥岩、泥质条带硅质岩、厚层块状生物碎屑灰岩组合,其上与上三叠统红坡组呈断层接触。

里仁卡铅-锌(铜、银)矿床受下二叠统吉东龙组与上三叠统红坡组之间的北北西向断裂构造破碎带控制,破碎带由厚层状生物碎屑灰岩、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和泥质条带硅质岩组成,铅-锌(铜、银)矿体产于破碎带中,含矿岩性主要为构造破碎的次生白云岩(原岩为富含大量珊瑚、

、海百合的生物碎屑灰岩),其次是构造破碎的泥质条带硅质岩。岩石中的铅-锌(铜、银)矿化不均匀,岩石较破碎处,矿化较好。矿物成分较简单,硫化物矿物分布为:闪锌矿>方铅矿>黄铁矿>黄铜矿。铅-锌(铜、银)的早期矿化与白云石化(主要)、硅化(次要)同时,闪锌矿、方铅矿、黄铁矿、黄铜矿等硫化物矿物呈浸染状、浸染团块状、细脉状、网脉状分布,硫化物粒细,小于1mm;晚期矿化与石英-碳酸盐脉相关,脉体1cm至数厘米不等,脉体中的硫化物粒粗,尤其是闪锌矿粒经可达2~5mm;晚期矿化脉体穿切白云岩和早期矿化岩石。矿床成因为构造破碎蚀变岩中的中低温热液矿体。

里仁卡铅-锌(铜、银)矿床经地表探槽揭露,矿(化)体宽30余米(图2-21),沿构造破碎带走向上断续出露大于1000m,显示出较好的地质远景。但对于受断裂构造破碎带控制的破碎蚀变岩型铅-锌(铜、银)矿床来说,由于矿化强度不均匀,矿体空间上变化大,因而对其矿(化)体走向上和垂向上两维空间的揭露和控制,是对里仁卡铅-锌(铜、银)矿床进行矿产资源评价的关键所在。

图2-21 里仁卡矿床TC10号探槽剖面图

通过分析矿石中方铅矿的铅同位素组成(表2-6),里仁卡铅-锌(铜、银)矿床的铅同位素组成较为稳定,各组比值变化区间:206Pb/204Pb为18.415~18.567,极差为0.152;207Pb/204Pb为15.652~15.771,极差为0.119;208/204Pb为38.629~39.049,极差为0.42;表现为正常普通铅的特征。应用拉塞尔-斯坦尔-法夸尔(R-S-F法)模式年龄计算的结果为48.80~94.96Ma,为燕山晚期至喜马拉雅早期。在206Pb/204Pb-207Pb/204Pb的组成图上,里仁卡铅-锌(铜、银)矿床的铅同位素组成与南佐铅-锌(铜、银)矿床和南佐二叠纪弧火山岩的铅同位素组成一同投影于岛弧火山岩区,且靠近金沙江玄武岩区,而远离澜沧江玄武岩区(图2-6),显示其成矿物源与陆缘弧火山岩的亲源关系。结合矿床形成的区域地质背景、赋矿地层特征及构造作用过程和期次等因素认为,里仁卡铅-锌(铜、银)矿床的成矿物质来源与二叠纪的弧火山岩有关,成矿作用发生在燕山期至喜马拉雅期强烈构造运动的隆升造山环境中,是构造活动的变形、变位作用及其由此引起的地下水热液活动系统,使得成矿物质发生不均匀调整的结果,从而构成了矿床现有的铅同位素组成特征。

表2-6 里仁卡铅-锌(铜、银)矿床铅同位素组成

注:t(206Pb)=6.51×109lg[(27.80-Xt)/9.075]。



浙ICP备202103070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