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匿名
点击 260回答 1 2020-01-21 07:30

宣州市铜山铜(硫)矿()

已解决 悬赏分:40 - 解决时间 2020-01-21 07:31
反对 举报 收藏
最佳答案
  • 匿名
支持 反对 举报 2020-01-21 07:30




矿区位于宣州市南湖乡境内,南距宣州市35公里,北距江苏省高淳县城25公里,有公路通宣州、高淳等地。自南湖经水阳江至长江可行驶小轮,矿区至宣州市水路有机帆船作交通工具,与皖赣铁路相距17公里。

矿区地形属丘陵区,由呈北东向分布的马尾山、铜山、荞麦山三个小山丘组成。荞麦山铜矿区的主要矿段,山形呈浑圆状,海拔高度为151.8米,相对高差为130米,面积约为0.4平方公里。矿区南面为盛产鱼类的南漪湖,周围以农业经济为主,为江南著名的“鱼米之乡”之一。

矿山开采历史悠久。在矿区的周围见多处开采的古老窿和遍布各地的冶炼古炉渣;据老窿出土的当初矿工使用过的陶器考证,认为是明代洪武年间的采矿遗迹,距今已有600余年的历史;巷道大多是1米高左右的拱形巷道,矿工们只能弯腰爬进爬出,可见当年采掘工人从事采掘工作的艰辛程度。

新中国成立前本区未做过任何正规地质工作。1957年,先后有合肥矿业学院、安徽省工业厅勘探队、冶金八○三队和八○八队在本区进行普查与矿点评价。

1959—1960年,南京大学实习队在宣城境内进行1∶20万区域地质测量,编写有本区矿点检查报告。冶金八○八队自1958年6月至1961年6月组成第一分队在本区进行勘查工作,先后做了1∶5万区域地质测量120平方公里,并对铜山矿区的铁帽铁矿进行勘探及对荞麦山铁帽做含锗评价。计完成勘查工程量:钻探0.40万米,井探930米,探槽12700立方米,1∶2000地形地质测量2.1平方公里。这一时期的各项地质工作质量较差,所获成果仅作参考。

1965年,冶金八一三队,在本区新河庄到江苏固城一带重新填制1∶2.5万区域地质图,由于地形底图是用1∶5万地形图放大的,精度较差,只能作为草图。

1965—1974年,冶金八○八队重上铜山矿区工作,对本区铜硫矿进行详细评价,因以往的地质工作质量差,资料基本不能利用。对地形测量、地质测量、山地工程、钻探工程、采样化验等项,全部重做,共完成主要工作量:1∶2000地形地质测量4.2平方公里,钻探1.6万米(39孔)、探槽11300立方米(28条),井探170米(10个)。上述工程及原始编录工作均按规范要求进行,资料齐全、质量较好。于1970年底提交了《铜山矿区铜、硫矿床评价报告》、《荞麦山含锗铁矿床地质勘探报告》,两者都未经上级主管部门审批。

1981—1984年,八○八队第三次来该矿区工作,主要是修改矿区地质图,进行边部找矿和荞麦山矿体加密控制,但收效甚微。历年铜山铜矿区铜、硫、铁、锗的储量变化如下:

铜:1971年前7.46万吨,平均品位0.709%,1971—1974年增加3.1万吨。

硫:1971年前1181.81万吨,平均品位23.04%,1971—1974年增加535万吨。

铁:1971年前392万吨,平均品位35%,1972年增加150万吨。

锗:1971年前93吨,平均品位0.0044%。

先后在该矿区工作过的主要技术人员有董文发、张永良、杜少甫、谭喜魁、陆伟光、刘乐山、杨协森、夏家庆、朱章如等。

1958年“大炼钢铁”时,宣州县曾组织开采本矿区的铁矿,鼎盛时期开采人数曾达数千人,主要是土法开采地表的褐铁矿(硫化矿床氧化带),共采出矿石30余万吨,1960年停采。1968年,宣州县工业局又成立宣城马山埠铁矿,继续开采地表褐铁矿;由于地表铁矿开采日渐枯竭,从1971年开始转入开采原生硫铁矿,主要开采矿床中部4—6勘探线矿块,并建有小型选场,将品位达不到工业要求的硫矿入选,回收硫精矿及铜金属。1991年又转入地下坑采,设计年产硫铁矿7万吨,服务年限15年。

与此同时,在荞麦山北坡有南湖乡办的采矿场,开采地表氧化铜,1991年又转入坑道开采深部的原生铜、硫矿。

本区地处下扬子凹陷南缘的正向隆起区,地球化学性质上,凹陷区富氧,以找铁为主,正向隆起富硫,以铜、硫、铅、锌多金属成矿为主。故本区矿产多为富硫的有色金属。断裂对本区成矿起着重要作用。矿区处于荣山-荞麦山倒转背斜的西南倾伏端,岩石破碎,断裂发育,有利于岩体的侵位和矿床的形成。

本区侵入岩属中性—中偏酸性岩石,与成矿关系密切。矿体多产于接触带,形态为似层状、透镜状,岩体的内凹部位成矿较好,矿体围岩夕卡岩化发育。夕卡岩组合以透辉石为主的蚀变带对成矿有利,单一的石榴子石、绿帘石夕卡岩找矿意义不大。后期的钾长石化、绿泥石化、硅灰石化、蛇纹石化、硅化是近矿标志。

铜山矿区铜硫矿床,一般认为属于夕卡岩型矿床,近年来有些研究者提出属于海底火山喷发的块状硫化物矿床。



浙ICP备2021030705号-2